香港樂壇已死?

香港樂壇已死,其實都已說了十年,黃霑在生時也有說過,
隨著網絡平台開放,樂迷接觸音樂的渠道寬闊,
廣東歌市場日漸萎縮,香港人不需局限在聽「廣東歌」,
華語作品有內地、台灣供應,外語作品就有日韓歐美,
任何曲風種類應有盡有,
偶像派有更英俊年輕更漂亮火辣,實力派有更穩定的現場、更紮實的唱功,
論到創作類,混音編製要多專業,樂器配搭要幾多元,放諸世界必有更好的選擇,
於是,曾經輝煌的港樂,落入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面對每一個層面,不同角度的抨擊,都必有所不及,
然而,這是否就代表香港樂壇要步向死亡?

也許如黃家駒所言,香港從來都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
當揭開表面風風光光的圈子,才看到內裏真正的音樂生命。
我認為目前的香港樂壇,正在處於默默耕耘的階段,
健康的音樂發展,需要一塊有營養的土壤,
只有成長到適當的時候,才有機會滋潤新世代巨星的誕生,
是時候逐漸嘗試脫離舊有的經營模式,走出往日粗製濫造罐頭歌曲的路向,
所以才會聽到這麼多跟主流違和,慣常樂迷聽不慣的作品,
但不經歷這段艱苦的時期,香港樂壇才真正沒有辦法與時代接軌、與外界較勁。

跟上一個收成期 (九十年代) 比較,
到底是現時的歌好,還是當時的歌好?
給不同人去表達意見,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因音樂喜好向來是主觀的,
但大部分樂迷還是會認為從前較好的,
除了懷舊,還可有千百種支持的理由,曲、詞、編、監、唱,每樣都可成一大原因。

先談曲。
港式流行曲的旋律,來來去去都一樣的款式,是大眾商品多於藝術品,
打歌作歌方向只為迎合卡拉OK大唱特唱的性質,此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批評,
其一是刻意設計三連音式高難度的位置,滿足樂迷對難度的挑戰,
其二是流水作業,見某一種曲式受歡迎,
就大量複製,直到價值遞減到聽眾厭倦為止。

跟著是詞。
事實上目前香港樂壇面臨最大的指控,正與「文盲」剛好相反,是詞大過曲,
往往聽廣東歌都是聽一份詞的意思,而旋律如何,反而可以忽略。
著名詞評人黃志華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旋律碎片化」。
音符過於密集,以致需要填滿一首歌的字數增多,詞變得細碎,
跟舊式金曲的簡單易上口,不需多字而求韻求意的寫法,大相逕庭。
因此,廣東歌詞的問題,是填得太多,卻不單純是詞人文學水平低之故,
另外,詞壇行頭窄,來來去去寫的都是那幾個,亦難免變得了無生氣。

然後是編曲。
有人認為市場所供應的廣東歌,樂器運用單寡,
缺乏左試右試的實驗性,長期以同一處理方式編排流行曲,
大路才是好,追求公式化而沒有求變求多元化的創作思維,
但同時亦有人認為現今歌曲結構過於複雜,玩聲多於表現歌手聲音,
曲風偏離主流,就不像大歌,沒有流行的機會。

最後是唱。
歌手唱功不濟,不懂運氣,呼吸聲多,走音頻繁,
唱快歌無動感,跳舞時唱歌甩漏多,
唱慢歌無技巧,又常挑戰自己唱不到的難度,聽與唱皆辛苦,
加上口齒不清,咬字難聽等等。
當然還有一種樂迷,要求的是看頭與派場,
沒有偶像派的臉孔,多有實力都是沒用。

香港樂壇是否就是這樣子呢?
罵的人在說事實,但也可說是以偏概全。
正如想聽到新嘗試的樂迷,會對《苦瓜》嗤之以鼻,
喜歡《苦瓜》的,又會嫌棄王梓軒《跳火坑》爛詞都可派台,
卻無人會去聽《跳火坑》的曲與編,就直接將其作品視作垃圾,
那香港樂壇當然就只有死亡,因為樂迷沒有用心去找,用心去聽。

《跳火坑》或者是極端例子,那《留白》呢?
一樣有人彈得一文不值,但其曲詞編唱的配搭,正好符合另一群樂迷渴望有變化的口胃,
由此觀之,是香港樂壇快死? 還只是現在的港樂不再需要跟隨市場預期?
當然還有很多人樂於迎合「主流」,儘管其「主流」餅塊其實所剩無幾,
因此還會見到《非凡人生》此一類型,滿足著不知是否已湧向日韓中台風潮的一群。

關於作曲,以前好歌多,但大半是改編自日本創作,
反而現在有了香港的自家創作,自唱自作單位的崛起,全在於這十年間。
抄襲之風雖時有所聞,但也不可扼殺其他作品的心血與誠意。
至於唱歌的,拿去跟有十三億人口的比,拿去跟世界各地比,怎也會有所欠缺,
就算是張學友,就算回到溫拿許冠傑之時,在外國都一定可找到比他們動聽的聲音,
「任何人都可出道」這一套,在十年前還能掙口飯吃,
現在連上勁歌都要全現場演繹,與以前大型盛會人人咪嘴的時期,亦已是一大劇變。

再問一句,到底是1990-2000年的歌曲風格多變,還是現在的豐富?
而且,不單去注視男女歌手,看看2013年的組合與樂隊,
不論獨立或主流,都各自燦爛綻放,
未曾聽過 My Little Airport、Killersoap、觸執毛的,
就未曾知道港樂市場,已開闢了另一片天地。

還有,上一趟「香港樂壇已死」之聲響得最亮之時,
正值張國榮、梅艷芳巨星殞落,愁雲殘霧的2003年之後,
跟著的兩年,曾經每一首都是公式化的K歌,逐步被淘汰在流行榜單,
2005年更見證著一大突破,那年的新人,一反當時常態,
每一個都有獨特風格及歌唱技巧,之後的事就都應要記進歷史了,
那一年的新人是: 王菀之、謝安琪、方大同、側田、衛蘭。
寄望十年過後,能有另一批後浪,新人輩出,讓港樂再一次漂亮轉身。

送贈給香港樂壇,曾經或仍然愛聽廣東歌的人 – 薄情歌。

延伸分享:
粵語流行曲旋律碎片化現象
從《星光熠熠耀保良》看香港樂壇已死?
傻得.隨筆 – 香港樂壇已死? (2006)
香港樂壇前景何在:有他們港樂不末日
黃霑論香港樂壇

5 thoughts on “香港樂壇已死?

  1. Peggy

    寫得很中肯.

    談到歌詞, 近代歌詞是越來越趨向個人化. 例如, 七十年代的HIT歌很多都是主題曲, 為電視劇而生的, 你看了電視劇就容易對歌詞有共鳴. “念親恩”講親情, 對父母親的感情100%是正面的, 非常大路. 但是到了後來, EASON的”單車”, 講”親情”就矛盾得多, 他知道父親愛他, 他也愛父親, 但同時對父親有怨懟, 覺得父親沒有足夠地表露父愛. 這種感情就比較個人化了, 聽眾能聽得懂的, 可能會很喜歡, 覺得詞人寫出他的心聲, 但我相信主流聽眾(隨便聽聽,不打算了解歌詞的人)不能了解這份歌詞的優點, 甚至認為”不知所謂”. 對于我而言, 我覺得現在的詞題材豐富, 而且角度多樣化, 正正反映了這一代人的自我意識, 是這一代的聲音, 也很有意思. 這種豐盛是以前的詞缺乏的. 有些人覺得以前的詞老土, 有些人覺得而家的詞抽象,不知所謂, 但我真心覺得各有各的美麗.

    其實現時某些好歌是”藝術化”了, 不再走”大眾路線”, 曲高和寡是常理. 對于這點來講, 創作人唯有食得咸魚抵得渴. 群眾的水平就是這樣的了.想走大眾路線, 要”愛得太遲”, “我的驕傲”, 這些詞至少不會有人認為”不知所謂”, “唔知唱乜”丫!

    Reply
  2. noeulogies Post author

    Re Peggy,
    ”單車”初面世時還被TVB當兒歌在兒童節目播放來歌頌父親呢,但我認為這種詞作都是大有市場。

    說到底,香港樂壇已死,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大路流行就是死,有人認為詞大過曲等於死,其實都只是各說自話。

    Reply
    1. Peggy

      其實”單車” 不難聽懂…真無語了. 我自己看法已香港樂壇已死, 你看支持李純恩的聲音是壓倒性的就知道了. 廣東歌本身是方言音樂, 得不到足夠本地人支持, 歌手很難維持質素. 今年翻唱歌特多, 我覺得是不健康的現象. 無論如何, 對于支持的歌手, 我還是會真金白銀買CD, 聽CONCERT, 用心去聽去感受記錄這一刻的香港的歌曲, 就好像這首”薄情歌”

      最後想講, 我身邊已經沒有人在聽廣東歌(甚至已經很少人聽歌), 今時今日認真聽廣東歌似乎是很小眾的玩意了.

      Reply
      1. noeulogies Post author

        說到底都是市場作崇, 以前廣東歌可以流行, 都多得天時地利, 但2000年時代偶像派當道, K歌盛行, 揮霍左好多樂迷對香港樂壇的信任, 以致而家時勢艱難, 亦好難再逆轉對於港樂, 已根深柢固的偏差想法.

        說香港樂壇已死, 都也許有其道理, 但李純恩擺明毫無理據, 隨便說說, 都有人和應支持, 才令人痛心.

  3. Francisco

    You post very interesting content here. Your website deserves much more traffic.
    It can go viral if you give it initial boost, i know useful tool that
    can help you, simply type in google: svetsern traffic tips

    Reply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