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碟言碟語

不想說明 只想反應 —— 二〇二〇的眾樂喧嘩

2020年,世事荒謬、胡鬧、墮落到一個地步,彷彿不能再以任何字典中找到的語句足以確切形容;黑白不分的,固然難以溝通;同路人在大是大非大命題下也有不同枝節的分歧,三言兩語無法說清。要超越文字的爭拗、口號的圍爐,或者以音符、和弦組成的純音樂世界,更能純粹地表達情緒跌宕,更貼近我們渴慕覓尋的真理。

海島小輪 《清晨的步行》 MV截圖

影像聯繫 城市想像

十年前的【志明與春嬌】原聲將法蘭西式情調在地化,後巷點煙、膠袋飄浮,港式生活都成了一幕幕愛的定格;再早十年有【花樣年華】優雅卻淡淡憂愁的弦樂,教人聯想起穿着旗袍的女子在樓梯間拿着飯壺慢走的姿態。影視作品配樂向來能跟地方的空間連結,這年頭【幻愛】、【金都】的拍攝與譜曲的締結,正是在鋪陳着香港地區特色的印象。

【幻愛】主題樂《Love Beyond Morals》從帶點神秘詭異的開局,慢慢滑進平順的琴音,然後幾回反復,都有着新一種樂器協奏,鋪墊多層次的情緒,正如電影刻劃的愛情,令人不安到甜蜜再到悲劇發生等劇烈的轉換,與新界大西北的輕鐵站、行人隧道的浪漫化畫面結合的幻象,對照現實潛藏的殘酷與醜惡。

相對【幻愛】的沉重卻虛幻,【金都】則輕盈而踏實地刻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太子金都商場,以及作為港女代表的鄧麗欣(張莉芳)。清淡、偶有幽默的調子,很適合這個女性「都應該要獨立」的故事。

更難得的是這年度還有久違的港劇原聲大碟,並衍生了同名演奏會,乃來自Mike Orange主理的【歎息橋】。劇集的運鏡與節奏故意跟觀眾拉開距離,更突顯音樂的可親,並脫離附屬影像的屬性,自成一獨立創作。全碟主要貫穿於小提琴拉奏與結他彈奏,遊走於希望與絕望之間,如《Is It Just A Dream》像向【花樣年華】致敬般,表現那種男女關係拉扯的張力,不困在泥沼的累贅,而是帶點曖昧與誘惑;輪到來自暗黑改編《Canon in D》的高潮位,就顛覆原曲反復平常中見活力的主題,套進角色走入死胡同的困局。最為人熟悉的片尾樂《Rainbow Bridge》回到介乎兩者之間的平衡,不完全向低谷走,卻也不是積極的正能量,大概就是人走到橋上看風景,遠離起點又未到終點的狀態。

江逸天為現代舞編配的【City of Strange】雖不全是純音樂創作,幾段重點樂章都配上人聲、獨白,只是沉鬱音樂氛圍的突出,始終蓋過要聽清字句的衝動,跳出了本身配搭舞蹈的設定,更能自由勾起不同畫面的想像。經歷過2019街頭的慘烈,到2020年的閉關,香港漸變成一個陌生的城市,情緒(emotion)、回應(response)都無從表述,唯有在樂曲中展現,【City of Strange】這專輯正是一大示範,跟很多同年獨立音樂的創作,都滲透着「墮落」、面前漆黑一片看不見的意境。


CY Leo 何卓彥的【Angel and Demon】以口琴吹奏的形式同樣呈現我城沉淪,當中《Tears》的旋律更似是對台灣經典電影【悲情城市】主題配樂致敬,只是昔日台灣的二二八,今日命運之輪轉到香港之上。有關揭穿社會謊言的主題,對表演者曾墮騙局的個人經歷而言,必更有共鳴。見識世途之險惡,卻沒想過可這樣明目張膽,無遮無掩的在文明面前肆虐。去年點評《圓謊》編曲時曾道「謊言就是疫症」,這可從何卓彥的音樂編排中再次充分體驗。

關於城市的想像,還可用簡約線條切入,所指的是More Reverb在2020年最後一日推出的【asterism】。【asterism】的音樂與影像緊密難分,顯然《一念無明》導演黃進作為樂團成員,有為其視聽效果作出一定貢獻,亦在拍攝上得到更多專業才能之助。像雨灑的白色線條帶出《本質》在其音樂會時的樣式;《入侵》錄像卻在一片白色下填污了黑色的墨,然後逐漸擴散到黑色主導,剩下白點作抗衡。黑與白的混沌在電結他聲環繞下循環,直到最後的清脆鼓聲、環境聲效漸變衰弱,回歸原有顏色。若結合數年前《Glimpse》的畫面,這三首樂章在專輯的順序已可構成一條短片,《入侵》後我們還可跟着聲音提示,再深入《Cold Cave》白線條方塊組成的洞穴、代入《Weather Man》跨越各種人為的暴風雨設定。

與【asterism】同具激發影像聯想力量,卻展示相反向度的,是Jason Kui的【Naka】,不統一縈繞着同一效果,整張專輯不斷有新驚喜去體驗,多元、佻皮而玩味,澎湃極致後又冷卻再循環。《Splash!》與《Pixel Invasion》的打鼓節拍、結他獨奏,都在在表現動感,有如電子遊戲破關的氣勢;到《Naka》在對比之下像回歸田園氣息般平和,如同名字般起中介作用。再後續如同大對決的鋪排,《Dance of Awakening the Spirit, Pt. 2: The Ballad of the Headless Horseman》的主調頗有《猛龍特警隊》影子,怎料又旋即變奏,後期還添上意大利粉西部片式的器樂,全曲就這樣交叉着樂迷預期般層層遞進,正是專輯曲風變化的縮影。

土國際 身份自由

拋掉了語言的音樂媒介,也不一定要倚賴影像,而自成一片「音景」。不論宣揚本土意識或普世價值,音樂本身就是載體。當我們說着保育廣東話、香港歷史建築時,香港是否也有自己的聲音,並有留存的價值?

hirsk的【nosta/gia 噪噪噪噪切】似乎局部證實着,單從聽覺辨別,也可以聽到香港內容。自動櫃員機的按鍵與出鈔票的運作聲組成了《撳錢》;將密集的屏風樓音檔化就變成《天空之城》;當然我城的音樂本就有了獨特記認,從粵曲到劇集主題曲到K歌方程式,都成了香港的noise(噪音)與nostalgia(懷舊)。專輯還有本地政治的指涉與諷刺,如強逼下一代和諧唱這是美好世界的跑調、新聞不義太多而無法承受的壓迫感。

siu2【荒謬世紀】則聽起來爽朗痛快,《be water》歌曲名字,除卻不言而喻的心意,也準確傳達樂器間轉換(箏與結他)的靈活。前述江逸天鬱悶地奏出城市的陌生,siu2則笑對城市的邪惡、世代之荒謬,將其化作怪雞混搭的樂章,盡情戲弄一番。

有時都會想,聽着純音樂的藝術表達,是否該伴隨着創作起名及文案的解讀?一切嘗試理性建立音樂之間脈絡的意圖,不論是關於城市、身份等政治議題,都可能只是方便標籤,卻反過來被其凌駕於自身,失去音符的純粹,本來不隸屬任何意義之下的自由。像Joyce Cheung張貝芝隨心分享個人喜愛和信仰的【set loose】、Virgin Vacation假日貞操那過癮地轉拍帶聽眾飛馳的單曲《5 step》,都在作品的編曲內(前者是鋼琴、後者更是跳躍於樂器與電子音效間)展現擺脫既定框架,追求某種超越的昇華。

Tjoe Man Cheung x NTBM 朱文長與頭號陣容的【#mixtape】帶着鮮明音色,不同樂器碰撞的火花,在為現代都市生活配上一篇篇即興多變的當下樂章。活力飛揚、自由跳躍的流暢過渡,乃沉浸在聽覺的享受,不需理性思考,回歸身體動作條件反射的認同(隨之搖着頭、擺動手腳)。不過其接近尾聲突如其來地切入《quietness》,有種想發聲卻被要求消音的掙扎,後段一再拉長的悲鳴是在尋問活力城市背後所失去的甚麼嗎?只是終曲《#Pickupjazz》似又再若無其事地嬉戲起來。想來起首《intro》與 Michael Jackson 《Thriller》(evil lurking in the dark)的微妙相通又是巧合還是箇中有所暗示?

之於【#mixtape】的從容,Patrick Lui 雷柏熹爵士大樂團的【sonder】則像蒙上一層壞天氣的灰暗底色,而內蘊始終是連結本土與國際身份。改編愛爾蘭民謠《Danny Boy》最為出色,首先是音樂本身滲透的濃厚懷鄉色彩,次之是愛爾蘭國民會視這曲式為其爭取獨立歷史重要一頁的見證,置於香港脈絡,自是百味紛陳。

也許再純粹悅耳的音樂,真誠的藝術少不免與時代扯上關係。海島小輪進駐商場音樂的聖誕主題《Visitors》也不甘只是功能化的背景音樂,節日氣氛不一定要熱鬧歡愉或溫暖人心。香港人向來行色匆匆,講求效率,聽一段沒有歌詞的音樂往往欠缺耐性,然而在2019抗爭、2020抗疫的洗禮下,這不一樣的節日曲目或能給予走在大商場的朋友一些點滴與漣漪?

海島小輪首張唱片貼近小市民生活,後來的專輯【Telescope】轉而面向大自然,格局的提升,不礙其流露對社會的關懷,如自然科學引申至港人移民潮的《不回歸線》、不同時區下抒發對612感慨的《12小時之後 ~ 在地球的背面》等。綿延的樂曲中,對木棉樹、霧、雨……所有微細不言說之感受,又何嘗不是香港情懷的體現? Vanish【Seen / Unseen】也有以自然為題的作品,跟城市景貌交錯上演,擷取靈感於香港,投放到音樂則可輻射到全世界。

在浩瀚的反送中運動裡,始終難忘當初推動攬炒論述,英美港盟集會那晚上,黃之鋒說出一句:「香港是國際的香港」,延伸去說明,本土要立足,就不應忘記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定位。純音樂的交流本也就有跨越地域的優勢,因為聽音樂是普世共通,沒有地道語言的阻隔,於是海島小輪的新派室樂、siu2的中西混合、朱文長跨國合作的即興爵士、雷柏熹取材不同文化背景等,正好提醒我們這裡東西文化交匯的獨特之處。

結語

本地純音樂單曲及專輯的質量於2020年度皆見重大突破,衝擊着大家欣賞香港音樂的審美及品評標準,也在擴闊樂壇的視野與境界。樂評選現有準則未必能盡涵蓋優秀的純音樂,坊間亦鮮有對這批創作的詳盡介紹,就在此拋磚引玉,望能激起樂迷更多的反響。這兒未必能覆蓋整個版圖,剩下的就待有心人持續發掘。

最後總結本文提及的本地純音樂創作:

2020重點推薦專輯/單曲列表(排名不分先後)

林鈞暉、陳玉彬【幻愛】
林二汶 Eman Lam【金都】
Mike Orange【歎息橋】
more reverb【asterism】
Vanish【Seen / Unseen】
海島小輪 Sea Island & Ferry【Telescope】《Visitors》
hirsk【噪噪噪噪切】
Olivier Cong 江逸天【City Of Strange】
Cy Leo 何卓彥【Angel And Demon】
Jason Kui【Naka】
SIU2【荒謬世紀】
Joyce Cheung 張貝芝【set loose】
假日貞操 Virgin Vacation 《5 step》(2021已推出同名專輯)
Tjoe Man Cheung x NTBM 朱文長與頭號陣容【#mixtape】
Patrick Lui 雷柏熹爵士大樂團【sonder】

*本文為香港樂評選 ‘ 2020 年度總結 而寫。

All about 《L.O.V.E.》- 與你常在 可一可再 (下)

愛…是什麼? 是關乎時間,自從前到現在,哪個可一可再? 是關乎親密,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 八年前DUO 演唱會的「雙面」概念就唱著孤獨 (Mr. Lonely/我甚麼都沒有) 與分離 (落花流水/囍帖街)、等待 (七百年後/約定) 與消逝 (破曉/夕陽無限好); 八年後DUO band 製作的《L.O.V.E.》以新歌呼應舊作,新曲亦可相互對照,組合一起才能成就「愛」,正如專輯名稱的每個字母,可有任意的含義 – 愛,從沒有單一的答案。

一瞬 vs 永恆
From Once to Eternity

DUO band時間的緣份,可見於其頭尾兩首單曲同在六年前後的四月廿二號完成錄音,而整個《DUO陳奕迅演唱會》的最後一站演出在2012年12月20日,實體專輯就選在六年後的12月21日發表。《L.O.V.E.》以倒數的期限開始,到攝入相簿成為回憶作結束,亦說明時間正是專輯的主題。

全碟精髓在於最後一段interlude《Originality》,時間剩下不多,但在經歷的年月間,你我已可成一體,已可達致「與 DUO band常在」的境界 (上承《我們萬歲》我們已成我們)。殘酷的是時間,溫暖的是音樂。貫穿專輯的時間概念,涵蓋短暫/長久、離別/重逢、夢境/清醒的DUO命題,亦以曲風的轉折呈現。

《海裡睡人》與《漸漸》相對,前者不永久卻不朽,後者漫長卻不再有感覺。《海裡睡人》講述嗜睡症患者只有很少甦醒的時間,醒來之時就更覺珍貴; 《漸漸》主角卻經歷一段長時間失眠,渴望迷失而不需醒覺,渾噩而不再記得。兩首歌以連綿的鋼琴聲為連結的橋樑,《海裡睡人》有著上天下海般轉換節奏的起伏,笛聲、和聲有著暢泳汪洋、遨翔天際的自由,箇中滲透著淡淡的離愁;《漸漸》則被吹號聲帶回地面,情感工整的逐步層遞,與愈來愈淡的感情成強烈對比。

縱有無奈,卻帶著深愛; 縱未看開,也要放開。盧凱彤在DUO演唱會時結他伴奏的《囍帖街》正是有關遺憾,她為陳奕迅寫下《海裡睡人》也似有所對應。DUO band 的日子帶她脫離過昏睡的生活,她記下來的感受,對 DUO band的情意刻在旋律與歌詞間,就此成了不朽的傳唱,反過來為DUO band及樂迷帶來告別悲傷的一份安慰 – 縱然只有多一首歌的時間,卻已感滿足。

這一闕送別,好比當年林夕透過陳奕迅歌聲給張國榮的《不求人》,笛聲卻來得更開懷; 盧凱彤在MV動畫的重現,也巧妙地連接了十年前《不想放手》大碟的封套插畫,只是當下的歌者與樂迷們,再不捨也不得不放手了。影像中看到她帶他脫離困境後就遠去的風景,也帶有《落花流水》的意味。

若從這方向出發,《L.O.V.E.》可被理解為順著2010年DUO演唱會歌單,逐一就其命題而編寫的曲目。《漸漸》是承諾的破滅,主角尤其因對當日愛情約誓的記憶歷歷在目而覺痛苦,猶像《約定》《七百年後》的悲劇續篇; 《RUN》亦可被視為岑寧兒當年初露啼聲、掏心掏肺的《The End of the World》沉澱多年後夢中再遇那個他的故事。《龍舌蘭》與《禁色》《無人之境》的處境共通最明顯;《我們萬歲》提到的「變幻拆不開我們」則似在對答《破曉》《夕陽無限好》的消逝感慨。

而這一連串歌曲都關乎時間。《RUN》與《龍舌蘭》的背景都是只得一夜 – 一趟眼睛即將要張開的長夢、一場酒精即將全揮發的宿醉; 而與一晚相對的是一生,《我們萬歲》正是團圓大結局的甜蜜。《龍舌蘭》/《我們萬歲》與《海裡睡人》/《漸漸》的設計又有相比之處,同樣的訣別關口,《龍舌蘭》不像《海裡睡人》般灑脫,在悠長的尾奏下更見難捨難離的拉扯; 同樣的長遠關係,《我們萬歲》小提琴的伴奏柔和、旋律悅耳而流暢,每天都是第一天的深愛,對立於《漸漸》以管弦樂堆疊下釋放的孤寂與悲壯。

《L.O.V.E.》最後一曲《可一可再》,其詞意遙距對答的作品自是同以攝影為題,同由歌者譜旋律的《沙龍》,而「愛是這樣 我目睹了 不再是純幻想」更是對《愛是懷疑》副歌的答案,與碟首《破壞王》《謝謝儂》曲風的銜接相映成趣。一句「同在歲月中」已涵蓋專輯的結伴及時間命題,結合主歌中眾人搭唱幾句,以及最後的啦啦啦大合唱,作為圓滿的謝幕,將只此一次的旅程體驗,烙下了永恆的記號。

延伸分享:
DUO 演唱會 2010
記住那關於光陰的教訓《陀飛輪》

All about 《L.O.V.E.》- 與你常在 可一可再 (上)

愛…是什麼? 是關乎時間,自從前到現在,哪個可一可再? 是關乎親密,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 八年前DUO 演唱會的「雙面」概念就唱著孤獨 (Mr. Lonely/我甚麼都沒有) 與分離 (落花流水/囍帖街)、等待 (七百年後/約定) 與消逝 (破曉/夕陽無限好); 八年後DUO band 製作的《L.O.V.E.》以新歌呼應舊作,新曲亦可相互對照,組合一起才能成就「愛」,正如專輯名稱的每個字母,可有任意的含義 – 愛,從沒有單一的答案。

一個 vs 一班
From Lonely to Variety

一切始於2010年。DUO演唱會促成了這群樂隊而化名為 DUO band; 陳奕迅舞台上高唱《與我常在》,將「一個人」改成「一班人」,賦予了這首孤獨單曲的全新意義,不再是林夕慨嘆只有自己可與自己一起,而是一班音樂同好巡迴時形影不離的主題曲; 同時演唱會的DUO主題延伸,不再只意味著一個人的兩面,也是一群人的獨特個性展現。

跟《與我常在》作DUO對讀的《與你常在》因而率先誕生,昔日「在一起也會不美」變作「常與你一起 無法不美」,歌名從我轉為你,也是意義重大,新碟同樣放下了「陳奕迅」三字大名,曲中問道「誰出了新的唱片」,所有人一起唱著DUO,宣示著這個是團隊的企劃,而非屬於個人。

這對於陳奕迅的音樂歷程是一大階段的跨越。甫出道以同名專輯跟樂迷見面,之後兩張極具代表性的《與我常在》《我的快樂時代》都在確立自我,親自譜曲的《時代曲》渴望「你為我留了座」,《與我常在》的恨愛困倦都屬自己,環球時期的重要唱片都希望樂迷聽到陳奕迅,《Listen to Eason Chan》碟如其名、《U87》是他愛用的咪高峰,箇中更有《浮誇》式個人表演。作為流行歌手,高舉自己難避免,但後期走紅得如日中天的陳奕迅,已將其黑面化成個人標記 (《HHHM》),更甚是其越見敷衍的歌唱表現,不穩定的情緒當作真性情的展露。

之後《準備中》始重拾路向,《L.O.V.E.》就喜見一個更成熟的陳奕迅。他在音樂會上所說的放低 ego,可是身體力行去證明,封套上不突出其位置,並樂於自居樂隊主音身分。於是DUO band 各自有表現空間,每首歌都有樂器獨奏,人聲和音,卻相互協調剛好。稱得上完美的人腳,就是任其在最舒服的崗位盡情發揮,岑寧兒和聲、恭碩良打鼓,盧凱彤電結他、蘇德華結他、Chris Polanco 敲撃、Charlie Huntley 色士風、翁瑋盈小提琴、Charatay合唱團隊間場等。

全碟旋律由樂隊一人一首包辦,輪流安排不同成員的聲音突出,蘇德華的結他帶領聽眾進入他的《敬菸》、岑寧兒創作的《RUN》有她的女聲、恭碩良譜曲《瘋狂的朋友》同樣獻聲,還以其打鼓節奏開展曲目。是次錄音亦有別於一般各有各灌錄的方式,樂隊現場一起唱一起奏,好不熱鬧。《海裡睡人》就是即席創作的成果,盧凱彤先完成副歌旋律,然後加入孫偉明的鋼琴,以及Charlie Huntley 長笛,從即興嘗試配搭而成。他們有各自的語言 (於是有了《Unity》三語共融),有各自擅於/愛好表達的音樂風格,共冶一爐的《L.O.V.E.》因而多元化,並充滿溫暖的愛,及表演者的熱情與歡笑。歌者唱得從容享受,聽者也能從中感受。

說《L.O.V.E.》成熟,卻不意味著這張創作沒有孩子氣的玩味,相反是玩得更瘋狂盡興,卻不像《Taste the Atmosphere》純粹為玩的不認真,而是突顯了樂隊間一起生活的情誼,穿插《破壞王》《瘋狂的朋友》《與你常在》其中的笑聲、《破壞王》鬼馬聲音表現、和音配合搞怪、Interlude及《可一可再》的故意不合音等,又見Chris Polanco怕熱要開空調,卻不擅中文要求教,成為《瘋狂的朋友》的前奏,歌曲自然收進對話聲,陳奕迅、Chris、恭碩良一路唱一路似在閒談日常; 《破壞王》跟《蠢》主音和音在副歌處仿如對唱的打成一片; 《與你常在》小提琴煞有介事的伴奏,原來在調謔孫偉明彈《浮誇》要送院的趣事,歌者唱得從容享受,聽者也能從中感受。《可一可再》的「可不可 想不想 再次見面」也勾起電影《鎗火》主題樂音符的記憶,而DUO band也像《鎗火》殺手團隊,正是兄弟間情義之展現,以及高手瀟灑型格的表演。

另一個成熟的見證,是陳奕迅一份薪火相傳的心思。不止在音樂會推動樂隊成員的其他創作 (岑寧兒《盡力呼吸》、陳詠謙《給兒子的信》),碟內《破壞王》就有推動改革之意,《敬菸》更開門見山談傳承,樂隊最大到最小年紀的交替,由作曲的前輩蘇德華,交捧給填詞的後起陳詠謙。碟中粵語詞作皆出自陳詠謙,當然是因為他作為DUO band一員而專長為填詞,亦因著詞壇不能永遠得兩個偉文,而《L.O.V.E.》一碟少了高深人生哲理比喻的詞句,亦與其直率隨性的選曲更一致。

陳詠謙亦佻皮地在《敬菸》填上了類近「張敬軒」的諧音,恰巧張敬軒推出的新碟亦有傳承 (Inherited) 的元素,他作為陳奕迅「年輕的這對手」自合適不過。至於借火是否在暗示麥浚龍? 《可一可再》一曲英文為The Album,大概也是巧合的緣份。又見另一有趣之處,《與你常在》為 All About Love,竟又是周柏豪新專輯的名字,作為人夫的周柏豪跟他的後援團隊 (周錫漢、黃兆銘) 在歌頌親情、愛情、友情,何嘗又不是一家人般親近?

聽著《敬菸》,突然放任地聯想,這首歌 DUO的對象,會否源自《不來也不去》? 當中有老歌對兒歌、想借火對遞過火、不漲不退對不來不去,副歌重點字為煙/菸。《Delusion》也提示下首歌「佛也有火」,除了戲謔作曲人年紀外,會否也是回應《不來也不去》的佛理? 《不來也不去》由始至終只有我,你來去如煙; 《敬菸》則強調群體凝聚,一首虛空放下,一首執著承傳,來過去過、得過失過,漲過退過,才活出意思。

麥浚龍、謝安琪《The Album》- 睡著點煙,醒來淋浴

由麥浚龍與謝安琪聲音導航的《The Album》,累積了歌迷們半年的期待,由天后復出以「人妻」綽頭打響頭炮,然後麥浚龍宣佈兩人合輯的概念,加入角色與情節,到年尾邀得古天樂客串,迎來戲劇轉折及宣傳的同步高潮,跟著專輯正式曝光,原來只是 Part One,故事來年再續。

如同影視作品拍成連續系列,《The Album: Part One》就是長篇故事的首部曲,上半段以董折 (麥浚龍) 視點訴說著他跟浦銘心從相戀到相恨的過程,歌名提示著時月的過去,每一首歌的開首都順著上一曲目尾段歌詞展開,意義卻不再一樣。編曲則從《勇悍.17》簡單的結他輕掃,逐漸升級到繁複紊亂的狀態,由浪漫演變成暴力,尤其《困獸.28》每段轉換,主歌到副歌都有情緒的遞進,呈現人物的掙扎,到《暴烈.34》就已成定局,剩下鋼琴鍵狠狠地將關係帶向死局,男聲的失控演繹也表示其不能回頭。

董折自此退場,視點正式轉到浦銘心 (謝安琪),曲風一轉,豁然開朗。Jerald 主理的《一個女人和浴室》帶點慵懶悠閒的節奏,旋律亦不再急促密集,給予一個細味享受新生的空間。然而男女大不同,代表董折的曲風坦露其心聲,浦銘心卻顯然有曲詞的矛盾,演繹的層次亦更複雜。《浴室》跟著輕快的曲調,詞意卻有著猶疑,副歌前的生活細節都是重獲自由的舒暢,然而副歌就起了問號 – 為何自傷? 為何想重頭覓對象?

Christopher Chak 的綿密旋律讓林夕可以細緻補充情節,同一創作班底的三首作品最連貫亦最有戲劇性,反襯出後來曲風的多變,正如浦銘心的一再變心。浦銘心的不安於室,則表現了謝安琪聲音的靈活性,輕巧地駕馭「做自己都有很多個」之境界。《一個女人和浴室》帶點吟唱的自在,從容帶過連續的歌詞,卻又有時在尾音處停頓或強調,節奏轉換恰到好處; 《一個男人》放輕聲音,甜蜜溫柔卻是稀薄而脆弱、《人妻的偽術》則游走於硬朗與和順之間,有時尾音處理倔強如控訴 (「避免」、「去演」、「慈善」等),唱到「人妻」、「厚待」、「並肩」等卻又裝回賢妻的收斂;《沐春風》呼吸聲間的誘惑、帶點乾澀的唱腔在渴求滋潤的性感。

藍定凌 (古天樂) 的聲音,不美妙卻溫暖,正如他跟浦銘心的關係,沒有激情卻相處和諧。黃偉文將這段浴室插曲注入生活感,包括剃刀乳霜擠在同一空間的借代,以秋葵來代表一人輕食份量,蘋果批則為兩人一起的約誓符號象徵。《(一個男人) 一個女人和浴室》幸福的表面底下卻充滿著暗湧,詞句與編曲矛盾地彼此衝撃,Ted Lo 將同一首旋律編得流行大路,正是藍定凌所代表的平凡主流,跟前度的激烈、自立後的個性背道而馳。

這段落的終章,是最早曝光的《人妻的偽術》,那段貫穿全曲的琴聲,竟跟日本電影《睡著吻別醒來抱擁》的配樂有著巧合的相似,後者帶點不安的詭異,表達片中麥與朝子的愛情危險並具破壞安穩的力量; 而前者正是站在想努力維繫表面和平假象的反面。《睡著吻別醒來抱擁》跟《The Album》主線同樣圍繞著一個女人周旋於兩男之間,一個較率性,一個較穩定; 有趣的是《睡》的率性只留在短暫一剎,穩定關係則有詳細發展,《The Album》則在率性結合後的長久年月後變質,而穩定一段維持似並不長久。這兩種抉擇教人聯想到謝安琪從前歌路形象的變化,也有著自由對平坦的兩難,像《節外生枝》高呼「捨平凡愛動盪」,又像她跟大公司的角力,只為堅持自我的音樂路線。

當謝安琪以浦銘心身份對藍定凌唱著「你是最穩的牆」,自會教人連結到《雞蛋與羔羊》的比喻,從而得見這段三角關係的命題延伸開去,就是自由對建制、雞蛋對高牆。只是麥浚龍對雞蛋們浪漫轟烈過後的未來相當悲觀,到最後演化成內部決裂,悲劇收場; 而藍定凌除了沉悶保守之外,也肯包容忍耐,似乎只是終極理想的夢幻對象,就及不上《睡》尾段揭破表面和諧的傷痕,彼此再不能信任的真實 (謝安琪在《入型入格》中惡搞過「港女」愛看的《獨家試愛》三部曲,正是這類結局的表表者)。

《The Album》還有下集,藍定凌怎樣應對妻子出軌還有待分曉,且看古天樂會否繼續獻聲以慰解一眾期待其大開金喉的樂迷。全碟以《沐春風》作結,延續著沐浴場景,亦回到《勇悍.17》的最初,只有一支結他,編曲回歸王雙駿主理,會否意味著從頭來過的可能? 然而演繹不再單純而變得成熟嫵媚,歌曲演進亦不再莽撞的向前衝,而是化作泡沫沖開去。既然不再是一個人,也不見一個男人在旁,那春風會來自誰呢? 這個碟末彩蛋,可謂留下意猶未盡的懸念尾巴,會帶來怎樣的隱藏人物或劇情? 可以肯定的是《沐春風》不是結束,而是另一階段的新開始。

黃衍仁《飛蛾光顧》- 黑暗中得著生命的光芒

從雨傘運動前的積極運動抗爭精神,到傘後的無力停滯又徘徊狀態; 從外延的控訴憤怒到內在的深沉省思; 從擴散不同社會題材到集中單一主題探索; 從喚醒裝睡的人到覺醒過後的迷失方向; 從較多延綿密集的歌聲,到著重純音樂獨奏的停頓與沉澱 – 這是黃衍仁從《逆風吐痰》過渡到《飛蛾光顧》的轉變,在專輯名字亦清晰可見。

《逆風吐痰》反映一種對抗的意志,以微不足道卻有蔑視的動作,向整個大氣候宣示; 然而《飛蛾光顧》縱依然自比為微小個體 (飛蛾),卻有更積極的目標去尋找,即使不惜犠牲的代價,就如飛蛾撲向火光,尋找光之出口,光或就是愛與真理的代名詞 – 然而光存在嗎? 如果在,又會在哪裡?

視《泊泊,瘋子的鏡》為前言,《飛蛾光顧》作點題作,然後《片尾曲》跟歌名相反而作為故事的起首,到《無頭的回聲》作結,可得出一個人從夢中清醒過來,卻不知在人生路怎樣走下去、墮進內心意識的掙扎過程,游走與醒與不醒又或裝醒之間。《飛蛾光顧》留下了跨文化、跨時代、跨地域的密碼,遠至古詩,近至本地文學,上世紀的西洋女聲名字與思想家的哲學匯聚同一曲內,還有電影的指涉,以黃衍仁的歌聲去唱出其連結。

《片尾曲》網絡首度發表時,附上電影《The Matrix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片段,配合劇情裏Neo離開虛構Matrix回到現實,歌曲所描寫的亦是離開了夢幻的電影空間而回到如同監獄的真實世界。接續《片尾曲》的《行路難》就取用《The Matrix》紅藍藥丸的兩難情節,紅為真相,藍為幻境,清醒抑或宿醉,派對任君選擇。

《行路難》所提及殉道者,又遙遙呼應著《飛蛾光顧》歌詞中擷自經典影片《Nostalghia 懷鄉》「點起瘋子的燭光」。《行路難》《一步》緊扣走路的題旨,前者引用李白感歎世道艱難,而渴望借著夢境抒懷,詩人的愁緒與嚮往,又與《酒徒》所指向劉以鬯筆下主人翁感受到的矛盾,都是現實與夢想的巨大鴻溝。之後《禮物盒》描繪的「虛度時日」意象,作為碟中短暫、未有前進的中場休息。(有著一般流行曲的四分十六秒,在本專輯已儼如過場,可見此作每首歌的長度,並隨之而來的感受/思考深度)

及後突來一把女聲,劃破了一直低沉如自言的吟唱,《非洲輓歌》成為了救贖的希望,所受苦難有了祟高、純淨的目標。現實的失落,可否轉化成一種力量? 曲中男女一起合唱向同一張藍圖進發,最後女聲鏗鏘讀出如同宣言般肯定的答案。然而故事不終於此,找到可能的光源之後,還是懷疑,還是矛盾。《人皆有上帝》並不完全推翻《非洲輓歌》的共同願景,卻驚覺自身與他者的經歷遭遇之別,造成理解/代入的不可能。

這裡將Marian Anderson “Nobody knows my trouble but God” 詞意,對應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之說,說明其之所以能成為抵抗種族仇恨的象徵,除了跨越地界身份的天籟之聲,始終與其女黑人的處境分不開。《無頭的回聲》作為總結,不肯給予釋放、解決的假象,卻以一種循環、反復的姿態不斷回歸、不息不止,聲音卻愈見微弱。飛蛾繼續拍翼,出路不知何處。

豐富的文本延伸之外,黃衍仁在音樂作品注入的聲效,從人樂、器樂到電樂,都是相當強烈而獨特。《無頭的回聲》的清脆牧童笛聲、《泊泊,瘋子的鏡》的近似嗩吶聲效、《飛蛾光顧》的吶喊回音等,有些夾雜著結他鋼琴,有些夾雜著電子聲效。唱腔的演繹上像地水南音的說唱卻更乾涸,時而直讀,時而輕吟,編曲的氛圍則有環境音樂的詭異矇矓,時而清唱,時而疊音,縈迴不散,結合就是穿梭古今、中西、現實夢幻間的詩意。

《飛蛾光顧》強調節奏與氣氛營造,曲與曲之間的串連有著情感起伏,甚至曲目重複的段落都有幾重變奏去層遞變化,大概也得益於這幾年間的劇場與電影配樂經驗 (碟中收錄的《非洲輓歌》正是從劇場而來),為其創作帶來不止聽覺衝撃,還有畫面/影像的聯想。

《片尾曲》始終伴隨結他的歌聲,輕柔合拍,然而愈後愈有種走調之感,意圖脫離既有的旋律設定,跟隨Neo 逃走去; 《一步》就有既像心跳又似腳步的聲,從開段的低迥,逐漸顯現,後邊卻愈來愈多雜訊,有受到干擾的呼喊聲,甚至尖銳的刺耳聲,阻礙著去路的順暢。又見女聲和音介入去代表歌曲情緒的轉化,如《片尾曲》後段與《非洲輓歌》開首,都有著救贖或昇華的情感力量。

《酒徒》的步調亦值得一提,是配合歌詞情節而行。唱到「我知道我應該出去走走了」之時,音樂立時靜止; 在獨白著小說靈感,歌聲一直循環著「我看到一對亮晶晶的眸子」一句,等於主角看到的畫面,跟心中思想的場景還原為同步。讀畢則馬上響起「思想又在煙圈裏捉迷藏」,去以雜亂響鬧的背景去描繪主角的內心活動。

綜觀《飛蛾光顧》全碟標誌著黃衍仁更自我、更內在的一面,縱不再如前作般為社運發聲,卻延展了從前苦行而來的信念探索,飛蛾的比喻亦是《裝睡的人》之延伸想像,主題以至聲音演繹都更為完整、深入。但願黃衍仁的音樂與訊息,可廣傳到更多樂迷之間,帶到更多微弱掙扎的飛蛾耳中,然後一同覓尋心中永恆不滅的光。

《飛蛾光顧》全碟試聽及預購